
他们贵在平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默默付出,平凡中见伟大;贵在力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做的是力所能及的实事,办的是温暖他人的好事;贵在坚守,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干事,在执着坚守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贵在情真,对家人满怀朴素而深沉的爱,激励和引导更多人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10月13日,2022年“湖南好人”9月榜单正式揭晓,20人(组)群众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汝城的朱教生(助人为乐类),朱细芬、李亚东(敬业奉献类)2人(组)光荣上榜!
郴州古稀老人22年不离不弃
悉心照料无血缘关系的耄耋老人
朱教生为曹付珠浆洗衣服
倾心育人
郴州“80后”夫妻扎根乡村讲台11年
朱细芬李亚东夫妻一起辅导学生
朱细芬,女,1987年11月出生,汝城县文明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李亚东,男,1987年9月出生,汝城县文明乡中心小学教师。这对80年后年轻夫妻,大学一毕业便一头扎进汝城县的大山深处,一扎就是11年。在二人的努力下,校园校舍连续3年提质改造,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2020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第一片小进行考察调研,朱细芬全程陪同,讲述第一片小建设育人情况。如今,夫妻俩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期盼,依然坚守在第一片小,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着红土地上的“小树苗”,等待着他们真正长成“参天大树”。两人的事迹分别在人民日报、新湖南、红网的中省媒体报道。2021年,朱细芬、李亚东被评为郴州市“文明家庭”,2022年,两人获评“郴州好人”。
走进山里、走上讲台,他们就坚守下来
朱细芬的老家就在郴州汝城文明瑶族乡。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乡村教师作为一生的职业,清秀的朱细芬没有犹豫:“因为父亲。”
朱细芬的父亲是一位在乡村工作了一辈子的教师,几十年、一辈子,三尺讲台、一根粉笔,带给很多乡村孩子、乡村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幼时的朱细芬就朦朦胧胧地懂得,人的成就不一定要用金钱、地位来衡量,从那些长大学成、归来看望老师的学生眼中,她看到了尊重与感恩,也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于是,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梦想,从儿时起,就在她心里扎了根。2011年,她从湘南学院毕业后即回到汝城农村教书。
如果说朱细芬是为了儿时理想,那么李亚东又是为了什么?这个腼腆的山西小伙儿偷瞄了一眼媳妇儿,憨憨地笑着:“因为爱情。”李亚东是朱细芬的大学同学,11年前,李亚东陪同妻子踏上了“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无论是因为理想,还是因为爱情,走进山里、走上讲台,他们就坚守下来。不知不觉间,这对出生于80年代末的年轻夫妻,大学一毕业就扎根汝城县大山深处的村小,一干就是十几年。
以爱为底色做教育,寻求心灵的碰撞
2017年,夫妻俩被调到一所已经建校70多年的村小——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相距不远的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正是红军“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地方。
刚来时,学校有139名学生,加上他们俩,老师才4人。从学前班到三年级,4名老师各带一个班。学校的条件也不好,只有1栋教学楼,旁边的住宿楼不通水,电路也有问题。
看着简陋的学校,夫妻俩暗暗下了决心:既然来了,就要把学校建好、把孩子教好。凭着大学时期打下的美术基础,夫妻俩一笔一画,将学校的围墙全部用绘画悉心装点,主题就是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讲述初心如磐,讲述鱼水情深。
为把学校建好,夫妻二人没少往村里、镇上跑,一次次争取扶贫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二人的争取下,也随着各地加大力度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落实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周转房建设,第一片小学条件一点点变好了。校园校舍连续3年提质改造,原本高低不平的操场平整了,宿舍楼通了水、电,教室也有了直饮水,楼内建了卫生间、装了热水器,如厕、洗澡的问题逐渐解决。
最幸福的,不只是硬件条件的改善,还有学生们的成长。起初接手时,夫妻二人发现第一片小学的孩子,多为留守的孩子,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面对接手的班级成绩不理想、学生排斥的情形,朱细芬并没有气馁,而是和丈夫一起用细心和耐心打开学生的心门。他们以爱为底色做教育,寻求心灵的碰撞: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慢,那就耐心多教几遍;家长不重视,那就和家长多沟通;孩子性格内向,那就一起做运动……在耐心的陪伴和鼓励下,孩子们日益开朗起来,学习能力也渐渐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变化一天天悄然发生。
一年下来,夫妻俩的方法取得了很大效果,班级的考试成绩从年级倒数到在片区16所小学中排名第一。
着眼于当前孩子们的成长,更注目于广袤乡村的未来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第一片小学,勉励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场景,让李亚东感觉很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嘱咐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这让我们感觉,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对于已经是第一片小学校长的朱细芬来说,压力和责任就更大一些。这几年,随着学校建设越来越好,不少家长会慕名把孩子送来。“家长信任我们,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朱细芬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目前学校的10名年轻教师。
如今,学校的10名年轻教师,平均年龄仅20多岁。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尽快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真谛,进而爱上教育、爱上教师职业,让这些年轻人有干劲、有价值感、有幸福感,留得下、干得好,是朱细芬最常思考的问题。
“好好做一名乡村教师,不仅要将其当做一个职业,更当做一份事业;好好做一名乡村教师,不仅出于奉献,也因为热爱;好好做一名乡村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孩子们的成长,更注目于广袤乡村的未来……”朱细芬和李亚东告诉记者,这不仅是他俩的心声,也是将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的广大乡村教师的写照。
2022年9月“湖南好人榜”
入选人员名单
助人为乐类
朱教生 郴州古稀老人22年不离不弃 悉心照料无血缘关系的耄耋老人
汤其雪 株洲“编外交警”坚守交通路口 义务护学16载
黄林军 长沙母子两代48年爱心接力 照顾患智力残疾邻居一家
陈吉军 从志愿“反扒”到关注儿童安全 长沙“公益卫士”投身公益14年
见义勇为类
马思远、黄定振、唐雪峰、田万泽、赵双杰 株洲五名大学生勇救溺水者后默默离开
戴明勇 常德好大哥驾驶洒水车给路边自燃面包车灭火
李德清 永州退伍军人义无反顾跳进急水救起落水女孩
刘 建 张家界司机挺身而出勇救落水儿童
邱长庚、刘少明 湘潭两村民齐心协力救起落水者
胡慧璇、苏琼庶、刘益天、蒙亿婷 衡阳4学子在实习路上热心救助中暑老人
尹华伟 邵阳基层干部“奋不顾身”深潭中勇救落水老人
敬业奉献类
孙夫龙 岳阳退伍军人扎根一线10年 成为高压线上的“特种兵”
彭宇云 大货车多次爆燃 益阳95后消防员临危不乱
朱细芬、李亚东 倾心育人 郴州“80后”夫妻扎根乡村讲台11年
龙秀丽 湘西州护士3分钟跑赢死神 救回准大学生
孝老爱亲类
陈新平 娄底“板凳妈妈”为儿求医 靠手奔波撑起一个家
贾远满 长沙妇女照顾病姐抚养侄女 守护一家老小7口
李方红 衡阳农妇勇挑重担 照顾瘫痪丈夫及患病家人10余载
刘飞丽 常德“最美姐姐”守候患癌弟弟 演绎感人亲情
毛金春 张家界好媳妇为爱坚守 照顾精神病瘫痪丈夫38年
责编:李彤
来源:文明郴州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勿忘!这些数字,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
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关于越南,一图了解→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总书记上海行|记者手记: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
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
下载APP
分享到